球探足球比分_球探体育—激情直播赢盈中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昆明要闻
昆明要闻

昆明致力在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上展现新作为

科技创新金钥匙 开启发展新引擎

来源: 昆明日报   2023-02-27 08:55   字号: [        ]

历经10年产学研合作,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与长沙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共同攻克了业内“卡脖子”难题,配电网接地故障主动快速安全处置关键技术及装备的专利技术产品已规模化应用于全国近20个省市,并出口海外市场。经过技术攻关,“春城计划”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领衔人赖仞坚持创新发展,带领团队识别了1300多种活性多肽,建立了全球最大的天然活性多肽分子资源库。

  积微成著,久久为功。利用创新这把“金钥匙”,昆明市多个重点产业领域取得突破,创新局面逐渐打开。2022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净增361家、增长25.29%;“春城计划”院士申报实现“零的突破”,新增院士专家工作站18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各2家;官渡区、五华区入围全国创新百强区,科技创新支撑昆明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跨越。

  按照昆明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今年昆明将在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上展现新作为,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将持续加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力度,围绕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实施重大科技项目10项以上;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5家以上、院士专家工作站15个。

  重项目 构建“双链”融合新格局

  中国铁建高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的“国家新一代铁路大型养护装备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示范”项目围绕铁路大型养护装备存在的“卡脖子”及自主化和智能化等问题,结合实际运用中存在的突出矛盾、问题,研发新一代铁路大型养护装备关键技术;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基于AI的高原湖泊生物动态监测新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项目围绕滇池湖泊生态系统,通过系列技术的融合,建成具有关键物种信息的滇池生态系统多维数据可视化平台……2022年立项的“省市一体化”项目,每一项都突出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产业发展装上“引擎”。

  推动重点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关键在项目。日前印发的《昆明市2023年勇当全省科技创新排头兵行动方案》明确,今年,全市将围绕产业创新发展的痛点、难点和堵点,高质量组织实施一批省市一体化重大科技项目,加快解决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瓶颈的技术问题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省市一体化”是近年来的热词。2021年,省科技厅和昆明市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改革创新探索。1年多时间,双方聚焦重点产业科技需求,布局协同创新重大任务,一体化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一体化推进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一体化培育科技型企业、协同培引科技创新高端人才、一体化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一体化组织科技招商引智,全市重大科技项目展现新作为。2022年,双方共同立项两批12个重大科技项目,获得省市财政科技经费投入18700万元,其中省级财政科技经费9350万元,创近3年来的历史新高。

  通过实施系列项目,全市预计在智能装备制造、光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领域申请发明专利60余项,形成一批填补国内空白的重大科技成果,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核心技术20余项,引进、培养各类高端技术人才、专业人才50人以上,促进社会投资超过4.2亿元,相关新产品销售规模预计将超过50亿元。初步形成“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共享资源、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和“以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创新链带动产业链”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强主体 壮大产业经济新动能

  2022年底,昆明市政府办公室印发的《昆明市企业上市倍增工作方案(2022—2025年)》提出,为全方位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引擎、积蓄新动能、增创新优势,力争到2025年,全市新增上市企业12个以上。今年1月,省科技厅发布的消息显示,经省科技领导小组同意,“云南疫苗实验室”“云南种子种业联合实验室”获批建设。加上此次获批的2个实验室,近5年来,已有5个云南实验室在昆明落地。

  在“大抓产业”的主旋律下,企业、重点实验室、孵化器等创新主体的地位不断凸显。依托各类主体,过去5年,省农科院选育的杂交玉米品种“云瑞408”成为云南省第一个通过国家审定并推广的绿色玉米品种。贵金属前驱体材料产业化和纳米液态金属热界面材料技改项目获得中央技改专项资金支持,蓝宝石单晶、电子级多晶硅、高纯铟列入国家《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

  2022年,全市在新材料、数字经济、社会民生等重点领域新增院士专家工作站18家。在经费支持上,对已认定的“云南特色植物提取实验室”开展高端人才团队培育,给予3000万元培育经费。此外,围绕生物医药大健康、高原特色农业等六大产业布局,认定11家单位作为企业科技创新中心暨昆明市科技创新团队,支持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和人才队伍培育。目前,经培育、评审认定,即将启动涉及数字经济、先进制造、绿色能源等领域的9个云南省重点实验室建设。

  2022年印发的《昆明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提出,未来几年,昆明将依托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昆明市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完善提升,促进相关领域原创性理论和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突出校企联动,共建前沿交叉学科、实验室和基础研究机构,加快“呈贡科教创新城”“盘龙生物科技小镇”等建设,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科技企业,打造高水平的高校集群、实验室集群、孵化器集群、高校创新园集群,建设高水平科教创新先行区与现代科教创新城。此外,发挥高新区、经开区、云南滇中新区等平台引领作用,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聚焦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占比,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锚定整体目标,今年,全市将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完善高层次创新载体成长体系建设,加大云南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和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培引力度,力争新增市级企业科技创新中心暨科技创新团队10个,争取培育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1家。

  谋转化 增强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活动全过程的‘最后一公里’,成果转化是否顺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科技创新活动的成败。”2月8日,在2023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市科技局局长刀福东说。近年来,昆明在成果转化应用上做文章,一个个研究课题从书本搬进了生活。云南农业大学选育的优质滇型杂交粳稻品种“滇禾优615”山地旱种模式,成功实现“水稻上山”。云南大学多年生水稻新品种“云大107”突破传统水稻耕作方式,“一种多收”实现水稻轻简化生产并获高产。截至目前,全市共培育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6家、云南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5家、昆明市重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服务机构27个;全市14个县(市)区实现省级县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全覆盖。同时,积极推进省市共建云南(昆明)技术市场,一核两翼的构建格局正在形成。

  2022年,全市共登记技术合同5335项,比上一年增长59.97%。合同成交额84.26亿元,是上一年的1.69倍,居全省第一。其中,盘龙区依托“五中心一平台”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体系,获各类知识产权587项、完成技术合同登记334项、实现科技成果转化153项、实现经济效益9亿元。经开区建立了科技服务业动态数据库与重点科技服务业企业培育库,实时跟踪企业营业收入变化,在服务业发展上取得较好成绩,填报率在9个县区中排名前三。

  今年,昆明市将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攻坚行动,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增强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按照规划,将印发并落实《球探足球比分_球探体育—激情直播赢盈中推动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实施办法(试行)》。完善“昆明高校联盟”和“科研院所联盟”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两个联盟”的积极作用。提升14个县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服务能力,启动市级科技成果库建设,加快建设云南(昆明)技术市场,实现科技成果“供给端、需求端”有效匹配,让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力争2023年培养技术经纪(理)人180人,科技服务业营业总收入达690亿元以上。

  招才引智

  昆明发力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施鹏,多年来投身动物适应性进化的遗传学机制研究,获第十五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昆明理工大学教授王华长期从事冶金过程强化与节能减排领域研究工作,取得一系列理论突破和技术创新成果,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023年开年,喜讯不断传来。

  产业要发展,关键在人才。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市新入选省“两类人才”培养对象122名,其中省市一体协同培引科技创新高端人才14人;12个国家、省级外专引智项目获认定;2名外籍科技专家成为区科技特派员。目前,共有在昆两院院士13位;2021年,全市研发人员达50811人。

  为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引相关工作,2022年,市科技局拿出真金白银,共支持“春城计划”第一批认定的1个科技领军人才专项延续项目、第三批认定的2个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和4个科技领军人才专项等7个春城人才项目,拨付项目经费2030万元。在人才交流方面,2022年,市科技局通过“智聚春城”昆明专场系列活动,共引进30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张亚平、苏国辉等9位院士,签署50项重大科技项目协议,预计项目总投入金额3.9亿元,带动依托单位、联合单位经费投入8.07亿元。

  同时,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级、省级外国专家引智项目。向科技部推荐申报2022年度国家外国专家项目5个;向省科技厅推荐申报2022年度省级外国专家项目14项。目前,根据省科技厅下达的相关文件要求,昆明市10个项目新列入省级外国专家引智项目,争取到省级立项资助经费68万元;2个项目新列入国家外国专家引智项目,争取到国家级立项资助经费39万元。

  外国人才来华相关工作取得显著进展。截至2022年底,全市办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行政审批业务1229件;新引进外籍人才(A、B类)881人。其中,A类(外籍高端人才23人)、B类(外籍专业人才)716人;外籍博士研究生29人、外籍硕士研究生165人。目前,全市持有效外国人工作许可证的有785人。充分考虑外籍人才发展需求,经市科技局、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三部门主动对接,探索外国人才来华工作许可与外籍人才工作居留许可在空间布局、综合受理、业务审批、数据共享等方面先行先试,力争实现一套表单、材料互认,一站服务、同步申请,一次办结、审批联动的新路径、新举措、新模式。

  今年,昆明市将继续做好“春城计划”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培养专项入选人才项目年度考核、中期评价以及绩效跟踪服务,推进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一站式”服务专窗试点建设。此外,加快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试点建设,通过深入实施昆明市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选拔培养考核工作,进一步优化科技人才政策培养体系。

  技术攻关

  用雷达给道路做“CT”

  在交通领域,道路交通安全生产及运营安全管控技术不足导致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针对这些问题,2022年,云南航天工程物探检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检测”)结合多年技术经验,与南方科技大学合作申报了省市一体化项目“城市交通生命线工程安全探测监测关键装备与技术研究”。目前,该项目多个方案已完成制定编制,正开展定制专用长焦镜头等相关产品的研发。

  航天检测是国内首家在新三板挂牌的工程试验检测高新技术企业,通过持续研发创新,形成了复杂地质条件下工程建设领域的三维勘测、精准检测、实时监测成套技术,开发了检测云平台、监测云平台,研发近20种具有核心知识产权的重大装备与仪器。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昆明地质复杂,基础设施荷载大,道路、桥梁、边坡运营风险高,城市交通工程探测监测技术水平低。广泛征求多家研发机构的意见后,2022年“城市交通生命线工程安全探测监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科技项目获得立项。该项目将构建“路—桥—坡”三位一体的地质探测与结构监测安全预测预警技术,以探明城市道路病害、边坡隐患、桥梁变形,为路桥坡的病害处置与安全防控提供充分的数据依据,保障城市交通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

  该项目主要研究内容为路基病害三维雷达实时探测系统研发、桥梁变形远距离高精度机器视觉自动测量系统研发、边坡地质隐患缪子探测系统研发,相当于为道路快速做了一个“CT”。其中,路基病害三维雷达实时探测系统主要针对路基不同深度处的脱空、富水、空洞、疏松体等病害进行三维实时成像;基于机器视觉的远距离高精度图像位移测量设备通过光学和图像识别方法解决大跨径桥梁监测中“挠度”位移监测的问题;边坡地质隐患缪子探测系统主要获取边坡岩土体不同位置的密度值,为边坡稳定性和防护分析提供参数。

  和传统设备相比,该项目研发的三维实时成像雷达的结果更直观;机器视觉监测打破了传统桥梁监测采用接触式传感器,需要多台设备、安装复杂、成本高、受环境影响大等弊端;缪子监测可自动采集、实时监测和预警。

  按照计划,该项目有望研发车载地质三维雷达探测装备样机、缪子探测设备原理样机、机器视觉设备原理样机各1套,工程样机20套,研究期内形成机器视觉设备50套的生产能力。生产的设备将用于企业开展的桥梁监测业务和对外销售,实现项目成果在20条城市道路、10座城市桥梁、5个城市边坡应用。(记者张怡报道)